2024年全球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科研成果
  • 分享:
  • 0

2024年,国际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发现和进展。

神经内科方面

研究显示,十二指肠布鲁纳腺(Brunner’s glands)是大脑与肠道微生物组的关键纽带。揭示压力对肠道菌群的破坏及其引发的免疫失调的可能机制,为脑肠轴研究提供新范式。

通过神经影像学与认知实验揭示了语言的本质。提出语言只是思维的外显工具而非内在驱动力,语言主要是沟通而非思维的工具。

利用电子显微镜成像与自动化算法,首次绘制了成年果蝇全脑的神经连接图谱,填补从突触到行为研究的“中间缺失环节”。

神经元活动同步化动作电位驱动脑脊液(CSF)流动,动态调控脑脊液灌注和大脑清除,首次明确脑细胞活动与废物清除的直接关联。

首次揭示了非神经细胞(如肾细胞)的“集中-间隔学习效应”(Massed-Spaced Learning Effect),即在时间间隔内重复施加刺激会增强学习和记忆效应。

4 nm分辨率连续切片电镜与AI驱动的自动化注释技术(Serial EM),在纳米尺度分辨率下重建人类大脑皮层。

临终人类大脑中,伽马振荡的神经生理耦合与连接性激增,提出缺氧可能触发大脑的代偿性高活跃状态。

人类怀孕过程中的神经解剖学变化,首个妊娠全程脑影像数据集显示,怀孕期间大脑经历显著重构:灰质体积和皮层厚度广泛减少(覆盖80%的皮层区域,如前额叶与后顶叶),同时伴随白质微观结构完整性增强、脑室体积及脑脊液量增加。部分灰质减少在产后2年仍未恢复,而白质变化在分娩后逐渐回归基线水平。证实妊娠可驱动大规模神经可塑性。

柳叶刀常设委员更新了痴呆症的可防可控的危险因素,由原12种增加到了14种(受教育程度较低、听力受损、高血压、吸烟、肥胖、抑郁、缺乏身体活动、糖尿病、过度饮酒、创伤性脑损伤、空气污染、社会孤立,新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视觉丧失)

美国FDA首次批准了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阶段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疗法

带状疱疹感染可能使痴呆症的风险增加约20%

长新冠患者的大脑认知能力衰退风险显著增加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疗效

生物标志物在多发性硬化症等炎症性和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帕金森病的前驱期识别方法包括基因测序、α-突触核蛋白检测、影像学证据和临床前期症状(如快速眼动睡眠障碍、嗅觉障碍和便秘),两例前驱期患者的报告显示,乙酰-DL-亮氨酸治疗改善了快速眼动睡眠障碍和脑代谢功能

依来曲坦和利扎曲坦治疗急性偏头痛方面比舒马曲坦更有效,针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脑啡肽原激活肽(PACAP)的单克隆抗体为预防偏头痛提供了新方法

抗抑郁药沃替西汀针对胶质母细胞瘤显示出潜在疗效

替奈普酶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溶栓治疗中略优于阿替普酶,且一次性推注给药更为方便。此外,大范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在功能预后方面有益,且未增加脑出血风险。

 

神经外科方面

大面积卒中患者仍可从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VT)中益,对于距最后已知时间24 h内就诊的大面积缺血核心患者(≥70 mL),EVT加医疗护理比单独医疗护理能带来更好的临床结局;根据侧支循环而开展的晚期窗口EVT,可在患者中风后长达2年的时间内持续获益。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作为一种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减少了常规放疗带来的并发症风险。如继发性脑肿瘤、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中风的风险。

脑机接口技术方面,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人类大脑芯片植入手术,开发出人类患者可用的最小植入式脑刺激器,开发出实时解码人脑内单词的脑机接口设备,成功整合聚焦超声刺激技术实现双向脑机接口功能,开发出可将脑信号转化为语音的新型脑机接口

神经调控技术方面,下丘脑深部脑刺激(DBS)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颠覆了传统认知,迷走神经刺激(VNS)技术在抑郁症和癫痫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神经拟态技术该技术通过连接神经系统与外部设备,帮助患者恢复失去的功能。

发布日期:2025-02-07浏览次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关闭